2500年前,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水波涣涣,万物萌动,春情勃发!河水对面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盛大的相亲活动,男男女女们聚在一起,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或是互赠芍药。
(资料图)
一、《溱洧》就是一场生动的情景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诗经·郑风·溱洧》
《溱洧》是一幕有场景有广角镜头的情景剧,诗经女孩带你来解读。
1、“溱”和“洧”是两条河
我们知道这首诗来自《郑风》,郑,就是如今的河南郑州。“溱(zhēn)、洧(wěi)是两条河的名称。这两条河一长一短,长的叫洧水,发源于河南郑州以西的登封县山地。顺着地势,洧水向东南流,其间又接纳了一条从西北来的水,就是溱水。溱水也发源于今郑州西北的山地。两条水合流后继续向东南流,流入颍水,最终入淮河归大海。两条水其实是淮河的支流。
2、诗中的场景像一首散文诗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广角镜头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涨满了潮,河水丰盈奔腾着流向远方。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纷纷来到河边,岸上花红柳绿,枝头鸟鸣啾啾,阳光和煦普照大地,让人春心荡漾。年轻的小伙子和貌美如花的姑娘们,手里拿着散发幽香的兰草,来河畔聚会。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这几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写男女之间的谈笑,极富生活气息。要知道,那个时代,没结婚的男子称“士”,没结婚的女子称“女”。所以肯定是未结婚的青年男女。姑娘对小伙子说:“去看看?”小伙子答:“已经看过了。”姑娘笑道:“再陪我去一趟吧。”去看什么呢?
3、男女相亲定情之物是什么?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小伙子于是陪着她一起来到洧河边。诗中的女子为了进一步劝,还说溱洧之外“洵訏且乐”,是说溱水、洧水旁边很开阔。“询”,实在;訏,阔大。 洧河边上,地方很大,嬉戏游玩的人特别多,男男女女互相调笑嬉戏,玩得不亦乐乎,不少人在分别时还相互赠送芍药,以作定情之物。
原来最终的定情物就是芍药。芍药俩字,从字面上说,“芍”与古代“媒妁之言”的那个“妁”读音接近,字形也有相似的一部分。“药”字,又与“约定”的“约”音近,字形也相近。所以,赠芍药的时候,表明男女之间好事将近。古诗用双关语表意,原来也是从《诗经》开始的。
你看,诗的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拍摄: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调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圈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通过他们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交往的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戏。
二、河南郑州为什么举办大型相亲会?
根据这首诗我们知道,此诗发生时间是农历三月三。那么,为什么官方要在农历三月三举办大型相亲会呢?诗经女孩认为有以下三点:
1、这是“郑国”地区的民俗
孙作云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什么意思呢?
“三月三”原称上巳节,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以拔除不祥。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所以三月三这一天,不仅是祭祀日,也是男女结合的日子。
在中国民俗里,每逢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几个大日子,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三月三、五月五,避春瘟,三月三沐浴洗澡就是“发陈”,泽兰祛表邪,芍药除里病。春夏之交的五月五,瘟疫流行可能会通过水系,所以这个时候要在井里边搁一些硫黄,或者喝雄黄酒、挂艾草等。七月七、九月九,防秋瘟,七月七以后要早睡,九月九要登高。
总之,生命要跟着天地走,气血要随着节气动,积淀下来,就是民俗。
2、这是法令允许的仲春之会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此事还正式地记入了《周礼·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什么意思呢?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官方给了“三月三”情人节一个法定的地位。所以,对于青年男女来说,三月三可以称得上的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了。
每年到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载歌载舞,男女相邀,自由约会,或到江河之畔沐浴嬉戏,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这样既顺应了气候和人体生理发育的自然节令,又有利于人类的自身繁衍与社会和谐及文明进步。
3、这是出于周代繁衍人口的需要
由于人类繁衍和生存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氏族人开始谋求新的聚集地,以血统为中心的古氏族社会渐渐地失去了它原有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财产与居处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人口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那么,周朝依靠什么手段来繁衍人口呢?答曰男女自由恋爱,举办相亲大会。那又为什么把相亲活动举办场地安排在在水边进行呢?水畔男女结合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有文献记载,这个水畔结合的场景最早出现在商代,《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什么意思呢?简狄在古代中国传说中是商朝始祖契之母,契(xiè)是怎么出生的呢?简狄有一天与两位女伴春天一起到水边“行浴”时,忽然一对燕子双双飞来,竟在池子里裸露的石头上下了一个鸟蛋。这鸟蛋当然不是一般的鸟蛋,而是一颗五色彩卵。简狄生性好奇,以手取过,含在嘴里,一不小心咽了下去。就这样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契。《诗·商颂·玄鸟》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就是说,商的祖先都是在水畔生的,那么,相亲的绝佳之地必须在水畔了。
水是流动的,水也是可以带来生命的。我们现在把黄河比喻为母亲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间也就包含着男女自由结合以生儿育女的道理。所以我们再读《溱洧》这首诗,再结合当时的民俗来看,就不难明白,周朝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在这么盛大的一个节日,举办如此盛大的一场相亲活动了。
你们如何看待这个节日呢?欢迎在评论区给诗经女孩留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