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第八批集采即将落地 被首次纳入的肝素市场竞争格局将有哪些变化
2023-06-26 21:26:51 华夏时报

近日,超过20个省份公布了第八批集采落地的相关进展,山东、江西、河南、河北等地已明确执行时间。


(相关资料图)

各地“启动日期”略有差异。山东医保局在相关通知中表明,第八批集采中选结果将从7月10日起在全省执行,甘肃医保局则将执行日期定为7月15日,西藏、河北、河南等地执行时间则为7月1日。

第八批集采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抗过敏、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尤其是首次纳入了肝素类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药的覆盖率。

2023年Q1,TOP5肝素类药企营收接近50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肝素制剂市场规模约为52.68美元,其中低分子肝素制剂市场规模为46.8亿美元,占比超过90%。预计全球肝素制剂市场将以6%的年复合增速增长,2024年将达66.4亿美元。

除了即将落地的集采政策,还有哪些因素会对这一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国产替代是长期趋势

从此前第八批集采公布的结果来看,目前市场销售额最高的依诺肝素最后有九家企业中选,此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厂家赛诺菲落选,那曲肝素有四家企业入选,“老大哥”弃票后,东营天东制药、天津红日、山东新时代等行业新秀则通过集采开始踊跃占领市场。

在不久前召开的透明质酸产业大会现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中心谭敏简单阐述了当下肝素产业链在国内的基本格局。谭敏指出,肝素类制剂通用名比较多,包括肝素钠(钙)、低分子肝素钠(钙)、依诺肝素钠、那曲肝素钙、达肝素钠等,这类制剂国产有效批文是158个,进口批文数量33个,主要集中在低分子量肝素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肝素类制剂进口厂家只有6家,国产企业则超过了50家,从数量上来看,国产厂家数量是进口厂家的10倍左右。

据谭敏介绍,目前肝素类进口厂家所占市场份额约在27%左右,国产厂家所占市场约为73%,不难发现,目前肝素类市场国产替代进程较快,外资企业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集采同样是改变肝素类产品市场格局的催化剂。从目前肝素类市场渠道分布情况来看,当下肝素类药物的使用场景还是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约占整体市场的68%左右,县级公立医院所占市场份额接近30%,而基层医疗机构则使用量非常少,尤其是城市社区医院,基本没有。

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变化外,肝素类药品的竞争还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20世纪90年代,全球肝素产品龙头赛诺菲专利到期,国内最早一批肝素产品从原料走向制剂,借助于价格优势,近年来国内肝素制剂在海外市场不断扩张。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邢新会教授表示,中国的肝素产业当下仍然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需求,一方面是如何助推产业绿色生产,另一方面要注重创造和发现肝素新的功能。

肝素产业未来转型和升级下一步要往哪走?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郭学平表示:肝素有动物源提取肝素、全化学法合成肝素、生物合成等不同生产方法,而前两者分别存在供应链脆弱、质量难控以及产率低价格昂贵等问题。目前,华熙生物研发生物合成法生产肝素,降本增效,可以改变药物原料完全依赖动物来源这一现状,并通过创新技术助力合成酶系迭代升级,一步法合成肝素、逐步实现规模化制备以及助力新药物的开发。

近一百多年以来,在抗血栓、抗凝血方面,临床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肝素的作用。此外,肝素类药物还被用于很多其他治疗途径,例如治疗小儿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静脉栓塞、急性冠脉综合症、心房颤动、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等,是非常重要的“救命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肝素行业在临床用药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它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断地出现,国内外对其生产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救命药”的监管真空地区

作为糖类药物的三大代表之一,肝素产业链上游的规范监管一直被行业从业者和行业专家多次提及。

肝素类产品包罗万象,从产品的不同形式来分类,有粗品肝素、肝素原料药、肝素制剂以及低分子肝素制剂等。其中,从健康生猪的猪小肠黏膜提取、未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成为肝素原料药的产品便是粗品肝素,粗品肝素作为肝素类药物的基础材料(或中间体形式)进一步加工提纯可以得到肝素原料药等产品,肝素原料药可直接用于制成肝素制剂,或进一步加工制为低分子量肝素原料药,最终制成低分子肝素制剂。

这一从畜牧业向食品、药品延伸的产业格局分布,也在一定意义上造就了粗品肝素“三不管”的监管真空地带。

如果从肝素产业价值链来看,粗品肝素是其中附加价值最低的产品,其次为肝素原料药,产品附加值最高的则为肝素制剂,尤其是低分子肝素制剂。

因为我国生猪宰杀量大,劳动力低廉,因此长期以来占据全球肝素原料药出口份额的半壁江山。无论是肝素类药品的生产端还是使用端,中国都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市场。

山东大学药学院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所长王凤山教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行业发展初期,国内粗品肝素有一大部分是在肉联厂里生产,肉联厂内或旁边建生化制药厂,一根猪小肠处理一下,肠衣用来灌制香肠,制备肠衣时刮去的肠黏膜用来提取粗品肝素,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生产厂家,甚至同一生产厂家不同批次的粗品肝素质量往往也不一致,这会给肝素原料药及其衍生产品如低分子肝素的生产和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

肝素类药品在整个生产链条上,只有到了原料药这个环节药监局才开始监管。而粗品肝素因为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所以相对来说是监管真空地带。此前美国、欧盟都曾爆发过涉及肝素领域的大型药害不良事件,背后原因直指原材料控制领域。

2022年11月,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简称“中生药协”)组织专家和企业起草了《粗品肝素生产质量管理指南》(下称“指南”)作为团体标准,在此次透明质酸产业大会上,这份《指南》同样被多次提及。

从内容来看,《指南》大概涉及4个方面,包括规定和统一了粗品肝素的术语及定义,明确了粗品肝素生产质量管理一般要求,强调了粗品肝素生产企业应履行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同时也根据肝素类制剂及肝素原料药质量期望科学制定了粗品肝素和其生产原料猪小肠的质量控制标准。

中生药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文言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粗品肝素决定了下游原料药及制剂的质量,必须从猪小肠采集起始环节开始规范,当然也包括采集加工厂房设施设备、粗品加工生产工艺、工艺中间体控制等。粗品肝素工艺链的有效管理对肝素原料及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粗品肝素经历了从小作坊式生产到规模化集中生产的过程。胡文言强调,《指南》行业认可度高,发布后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如达不到《指南》要求的生产企业要么改进,要么只能面对逐步失去市场的局面。

在从源头把控肝素类药物原材料的生产质量管理后,国内肝素类药物能否从跟跑跃升为领跑位置,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新闻: